桂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qh0N8_uHMkc8iVNJ4GHEg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突出党的全面领导,把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向盘”。坚持高位推动。学校始终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协调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二级党组织巡察和党建年终述职考核,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民族工作格局。高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学校定期召开党建工作月例会、举办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开展党支部建设创新活动等,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切实发挥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之中。高质赋能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坚持以桂林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建设为契机,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组建由专家学者挂榜,青年学术骨干共同参与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先后在《学习强国》《广西日报》等平台刊发民族工作理论研究文章。
突出完善宣教格局,守好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主阵地”。深度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开好“五史”课程,讲好“五史”故事。挖掘校内宣传橱窗、景观亭廊、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功能,抢占线上宣教阵地,在微信、微博、抖音、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开辟民族团结线上展示专区,提高宣传工作的深度。广度提升有效覆盖。通过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活动、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等,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语境、大氛围,力争取得“宣讲一次、教育一次、影响一片”的宣传教育效果,增强广大师生对民族团结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厚度选树先进典型。加强朋辈教育,以先进典型带动各民族师生深度交融,每年评选各类优秀师生先进典型,并将其优秀事迹通过校园官网、微信等平台进行展示宣传,激励广大师生对标自身,不断向优秀学习、向先进看齐。年度共评出“先进班级体”68个,“文明宿舍”387间,“五四红旗团支部”68个,“优秀辅导员”27人,“优秀班主任”99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72人。
突出共有精神家园,唱好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主题曲”。打造精品教育活动。把握壮族“三月三”、新生入学启航教育、中华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团日、课程汇演、专题报告、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增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宽体验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课程,定期举办民族趣味运动会,使各族学生在课程和活动中体会民族运动精神。发挥“两馆两园两基地”等校内展馆资源优势,开展民族作品设计创作竞赛、民族团结主题读书月,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开设“石榴籽”课堂,让剪纸“非遗”技艺走进师生,营造各族师生学习“非遗”文化和民族技艺的良好氛围。延伸“第二课堂”阵地。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广泛开展“阅读一本有关民族团结的好书、撰写一篇有关民族团结的文章、开好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学习一门其他民族的技艺、参加一次民族团结社会实践”等“五个一”活动,进一步引导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突出日常服务管理,建好防范民族领域风险“防火墙”。优化共居共学环境。支持新疆内派教师工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师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实施各族学生混班混宿,少数民族学生平均占比约37%,加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不分彼此,共同进步。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每年发放少数民族学生补贴、返乡路费补助30多万元。实施“千校万岗”就业精准帮扶行动,增强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完善防范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师生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建立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服务民族师生联系工作机制以及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预警机制,有效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畅通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院、校、市信息共享和三级联动机制,做到渠道畅通,加强舆论监督,守牢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突出服务社会发展,当好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智囊团”。实施“科技+帮扶”行动。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在教育、人才、科研、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定点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扶贫,旅游规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向乡村匠人、致富能力传授先进工艺技术,以实际行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施“科技+项目”行动。围绕民族地区水污染治理、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等开展项目化专项研究,取得明显成效。组织广大师生走进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村寨消防安全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训、美化乡村艺术涂鸦等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学校连续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实施“科技+平台”行动。学校先后建成民族旅游研究基地、民族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等一批省部级民族理论研究平台,承担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乡村风貌保护的典型案例调查研究》等百余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广西哲社等省部级以上高质量科研项目,完成了《桂林市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研究》等规划、报告70余项,所编撰的规划报告为属地政府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桂工”智慧。